38%来自于语言的表现,语音、语气、语速、语调、停顿等。
剩下的55%来自于非语言的部分,包括但不局限于由内心戏所统一起来的肢体语言、外部包装细节、表情等。
导演一再强调的是,内心戏是先有内心再加戏。我一下子想到了南北朝的范缜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内心是神,戏是形。看样子中外一致的是要形神兼备,以内养外。
一边学,我心里一边叹服,原来西方培养企业家,最后让企业家和娱乐圈的演员成了同道,“说、学、逗、唱”样样不能少。
这培训不简单,光是来回总部,就前后用了半年时间。随后我又自己操练了两年,才做到了任何演讲都能从容应对。
也正是这个训练,让我后来很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不过我的经验证明,西方的好东西,全盘搬到东方未必实用。
若说对我真正有影响的“武功秘籍”,我推崇的应是林语堂的《说话的艺术》,林先生是哈佛的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博士,纵横比较古今中外的演说大家,从哲学、文化、心理到技巧、风格,东西方,甚至细到场中空气和光线的注意,也算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极致了。
这是跟“如来神掌”一个级别的内容,在东方特别是中国的适用性,是那些纯西方的演讲术所不能比肩的。
某次参加会议,讲我们新创公司的商业计划,临出门我还是决定将牛仔裤休闲装脱掉,换上全套德式扮相,三件套西装加领带,造成压倒式的气场——无疑,这是英国导演教给我,被我领会到的一环。
情况自然如我所料,不过虽然赢了,但事后有听友评价说气势太甚,忘了谁是爷。我自省,的确必须要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做一些调整,既充满斗志,又温和儒雅,调和方能获取人心。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