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的一天,王微和他的荷兰好友范德齐斯打高尔夫,回来的路上,范德齐斯向王微提起了Podcast(常译为“播客”)。这引起了王微的兴趣。
在贝塔斯曼工作时,王微已觉察到传统媒体的缺陷。在国外,电视台通常采取制播分离的运作模式。电视台能得到各个制作公司的各种节目,而真正播出的,是其中很少一部分。“谁来评判和决定哪些节目可以播出?答案不是观众,而是电视台的编辑:编辑替观众做出了决定。”
虽然电视编辑们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观众缺席的问题,但这毕竟是把关人的主观判断,而不是观众自己的意愿。王微说,“电视台高高的门槛,让97%的节目还没面世就胎死腹中。”
然而,“互联网几乎将节目面世的门槛降低为0。只需计算点击率,就能统计出节目的受欢迎程度,筛选出优秀节目。”于是,当王微听到播客这个新玩意儿时,传统媒体的缺陷就成了新媒体的创意。
王微刚开始的想法只是把Ipodder软件做个中文版本扔到博客上完事。2004年11月初,《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改变了他的想法:由于下载量太大,最火的播客网站(theDawnandDrewShow)创办人Dawn把文件偷偷放在自己公司网站上,导致服务器堵塞并差点为此丢了工作。王微的想法因此而逐渐成型:他要做的不是一个播客,而是为播客搭建一个“剧场”。
接下来就是行动。2006年1月《商业周刊》刊登了对王微的专访,文中提及,王微表示,最初的时候他和好友范德齐斯(土豆网联合创始人)为此投入了100万元人民币。
用“自我”找到“自我”。原因在于,“一个是,我们生活在个人的时代。另一个,这是个视觉的时代。”
王微的创业并不比任何一个创业者更轻松。虽然他常常在登山帐篷里写公司邮件,也会在酒店里发号施令,而他的员工多半也没有打卡上下班的要求,当然工作一定要做完。事实上,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CEO,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邮件需要处理,需要不停做出决策。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的爱好——登山、看电影、读书等。在他看来,爱好和工作本就是融为一体的,没有人规定一定要把休息和工作分开。王微活得无比“自我”,不像一般意义上的70年代人。
就像他喜欢反思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现象。反思和学习,并为之找到动力源,是王微很重要的创业进步力量。
在播种土豆之初,没有任何模式照搬,但王微并不以为意。他显然希望自己创出一种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他以名声恶劣的短信和手机铃声下载为例,这个商业模式最初“是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得到普及后扩展到欧洲和美国。其中比较好玩的例子是以前公司的一个美国同事,辞职在美国做了个手机铃声下载的网站,完全照搬亚洲模式。所有人都说,不可能成功。他们大概都觉得从来都是美国输出商业模式和先进科技,不可能倒着来。但在前几个月,他的公司被Verizon收购,4000万美元。”创业之初的王微说。
新浪、搜狐等第一代互联网站的创立,都可以在美国同行那里中找到现成的模式,而土豆网则几乎是和YouTube同时起步,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