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得太明白,或许就没有了“土豆”。那个时候,王微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这个平台能够生存下去。“我们需要很快找出一个支持它的商业模式,也许是广告,也许是一些付费的个人频道,也许是和电视台的合作。”但有两点王微一开始就很明确:“我们做土豆,有两点东西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一个是,我们生活在个人的时代。另一个,这是个视觉的时代。”从这两点延伸下去,就是网站界面需要达到“大家见了就要说wow”。
“Blog给了我们大家文字的话语权,而有了类似于播客的东西,我们就有了声音的话语权。我说,我们给中国也开发这么个东西吧。那时候我当然没想到,这句话后,会是接下来的五个月这么长的路程。”王微在他的博客中写道。
“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它才会成为你希望它成为的东西。”这昭示着有时放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
土豆网的第一批用户体验者之一,当时供职于前程无忧的Susan在2005年底对《新前程》编辑说,“你上过土豆吗?太好玩了!我现在完全迷上了这个网站。”
2005年4月15日,土豆网正式上线。王微的博客《土豆三周岁了》中记录:2005年1月,离开贝塔斯曼后他在上海体育馆附近的一个小区里租了一套3房1厅的民房。土豆网最早的5个人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陆续出现。这是王微正式脱离跨国外企金领身份,全力以赴造“土豆”的正式起步。
当王微想要尝试互联网上造“土豆”时,他还在贝塔斯曼集团担任德国总部企业战略总监,兼贝塔斯曼在线(BOL)的中国执行总裁。这位接受过欧美最好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在进入贝塔斯曼之前,还曾经在美国休斯卫星公司负责亚洲区业务。
之所以放弃如此丰厚的工作,艰难创业,王微说:“跨国企业金领的收入和其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成正比,我根本没有时间放在土豆上面。而且漫长复杂的战略决策过程,让我感觉到了跨国大企业和自己之间的不协调。”除了客观原因,王微也承认自己有着创业梦想,“也是差不多到这个年龄了,三十一二岁,这个时候天天想着各种各样的规划,替别人做很多方向性的东西,做咨询,做这样那样的东西,还不如自己试试看,准备拿出来练练。”更何况这还是他觉得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情。
“这是一个新的世界,传统的公司模式不是一定适合。”这不仅仅是管理风格,更是个人行为风格的一种延伸。
王微说话的语调低沉,语气徐缓,有着南方男子特有的暖湿气,这和他的新锐脆爽形象相去甚远。陈伟稼,王微的初始四人创业团队成员之一,对王微的评价却是“极具行动力和完美主义倾向”。
完美主义的表现就像王微所说,“土豆是我一笔一划勾勒出来的。”
相比各种以“酷”命名的同行,独具一格的王微用了“土豆”这个充满趣味性的另类名字。例如,网站名字叫“土豆”,视频节目单叫“豆单”,新推出的高清频道叫“黑豆”。有性格的王微谈到网站的品牌性格问题。“我希望土豆是一种符号,就好像你看到红色的波浪形状也许会想起可口可乐,土豆有他自己的用户属性,太直观会没有性格,我不喜欢没性格的品牌”。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