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大众的评论来看,领取超高年薪的企业高管一直遭受铺天盖地的非议和谴责。与马明哲的6600万年薪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平安巨额融资问题、股市暴跌、广大股民怨声载道等不和谐音符。
作为高管年薪的监管部门,政府的立场和观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宣布,凡是接受政府救市资金的银行或者其他华尔街机构,其高管年薪不能突破50万美元。在中国版“限薪令”中,对金融企业高管的薪酬也做出了限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280万人民币,且该薪酬为税前收入,要依法交纳个人所得税”。
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不论企业推出“一元CEO”的动机何在,至少是对政府政策的积极响应,其态度值得肯定。客观地说,汽车三巨头CEO宣称今后只领“一元年薪”的承诺,对于美国国会拨付救助资金而言,还是有其推动作用的。
不管是出于自身的“觉悟”,还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一元CEO”的出现尽管没有赢得预期的掌声,但至少免于了政府的追查,降低了企业的当期财务压力,赢得了内部员工的支持,纵然被社会称为“作秀”也值了。
一元CEO背后的商业价值
CEO,作为企业价值的最高个体代表,其薪酬数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以天文数字呈现的高年薪,还是时下热议的“一元年薪”,都有力地牵引着大众的视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CEO的个人行为与企业的整体决策行为具有不可分离性。所以,透视“一元CEO”的商业价值,应从剖析其出发点入手,通过评价其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进行判定。至于舆论评价,由于其所处的立场不同,故而仅具有“提示性”的价值。有人说,企业家是在社会舆论的吐沫星中长大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从理论上讲,“一元CEO”的出现,是企业应对某种特定危机的一项权宜之举。关于企业面临的这种特定危机,可从CEO个人层面、企业战略层面、宏观环境层面三个纬度进行解析。
从CEO个人价值决定的角度来看,无论采用“天价年薪”还是“一元年薪”,与科学的岗位价值或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结果相比,都不是CEO价值的真实反映。其实,从CEO的薪酬结构来看,在总薪酬中现金收入所占的比重非常小,CEO的报酬更多地取决于其拥有的股权或期权的价值。据2007年美联社对世界500强CEO薪酬的不完全统计,工资仅占他们薪酬总额的9.5%,而在薪酬超过3000万美元的11位CEO中,工资所占的比率仅为2.7%。
所以,如果说是现金收入,那么不管CEO的年薪是百万还是一元,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为博取大众的赞许和掌声,从塑造个人名誉的角度来看,对于深陷“高薪门”的CEO来说,“一元年薪”具有一定的舆论缓冲作用。
从提振企业经营绩效的角度来看,“一元CEO”引发的高管集体降薪有利于缓解企业当期的财务压力,也向普通员工表达了企业扭转不利经营状况的姿态,对于提升团队凝聚力来说,其正面效用不容忽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