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波看来,郭敬明身上有未来属性。“他不是那种没有眼光的人,他自己会意识到我有将来不行的时候,所以我要打造一个什么。”
“一个什么”就是柯艾文化,当下的核心产品是《最小说》。2006年成立柯艾文化之后,郭敬明开始用更多精力来运作公司和塑造品牌,他承认,他现在阅读商业报刊的时间已经多过了文学杂志。“我牺牲了自己写小说的精力、牺牲自己的个人品牌去赋予它价值。等这个品牌起来之后,它就可以跟我互相借力,甚至最后它是凌驾在我郭敬明这个品牌之上的—然后它再把价值回馈给我。”他用《最小说》平台搜寻国内有潜力的青春写手,以公司名义跟他们签约,并出版了他们的十多部作品。在各个写手的宣传期,郭敬明不遗余力地在自己博客上为新人们造势、带他们参加访谈、签售、电视综艺节目。
趁着“郭敬明”品牌还在黄金期,亲手把它复制下去。郭希望模仿好莱坞编剧协会与制片商的关系,用柯艾文化建立一个真正的作家团队。这个团队除了给日常的杂志提供内容、独立出书,还可以承接剧本等内容产品的定制。
2009年,从好友天娱传媒总经理龙丹妮那里得到灵感,郭敬明以《最小说》为平台举办了“The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吸引了6万多名参赛选手的前后近15万篇参赛稿件。柯艾在其中选出有潜质的选手与其签长达数年的合约,并对其进行商业化包装。萧凯茵,这位第一届TN大赛的最终获胜者,曾在自己博客里写道“我所成就的,到底是别人的梦,还是自己的梦?”
在郭的构想里,类似的圈人运动将帮助柯艾形成循环垄断。“如果你是个年轻人,你想变成名作家,就只能从这个品牌出来;如果你不在我这个公司品牌里,你就出不来。”郭说,“当5年、10年、20年后,我们这一辈人,比如韩寒、安妮宝贝都已经不写了的话,那市场上的作家,可能都是我们公司的。”2009年郭敬明进账的1700万元收入里,只有20%是他的个人版税,更大的部分来自柯艾的利润分成。
郭走在了他同辈人的前面。现在,“新概念”写手张悦然也在跟江苏文艺出版社合作出版两月一期的杂志书《鲤》,出版人路金波旗下的青春写手饶雪漫新近推出了PK味十足的《最女生》,而在郭敬明期望中20年后会“熄火”的韩寒的杂志《独唱团》也将在2010年1月问世。
郭会如愿吗?也许最早放弃内容的那个反而是他本人。“5年、10年之后,可能这本杂志我们就不再做了,因为有别的更赚钱的项目。如果还在做下去,也是组建更年轻的团队来做。”郭说。
那么,郭敬明自己呢?他希望自己到了一定年龄后,致力于开发跟自己同龄的市场。“因为跟随我成长起来的那批读者,他们从小看我的东西,在生产他们那个年龄需要的产品时,我依然有一个品牌的优先权。”
“你不一定懂得所有的东西,但是要懂得跟最好的人合作,那就会一直成功。”郭敬明说得发自肺腑。成长之路上,他一直在借助最强劲的外力。“(做新项目)我永远都是品牌折算,或人力折算,我不出钱的。”最早以作者身份与春风文艺出版社合作,随后成为天娱传媒的签约文学总监,2005年确定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合作意向后,随即合资成立了柯艾文化。
上一页 下一页